析步骤:1.确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2.排除溶剂峰及杂质峰;3.判断分子结构的对称性;4.判断C原子结构以及级数;5.确定C核和H核的对应关系;6.提出结构单元并给出结构式;7.排除不合理的结构;8.与标准波谱图谱进行比对。
46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
磁共振成像时,对置于外磁场BO中的自旋系统施加射频脉冲,则自旋系统被激励,其净磁化矢量指向偏转,不再与外磁场BO方向平行(如与BO垂直)。射频脉冲终止后,被激励的质子与周围环境晶格之间发生能量交换,把能量传递给周围的晶格,同时其净磁化矢量指向逐渐恢复与外磁场方向平行。该过程在自旋与晶格之间有能量交换,故自旋晶格弛豫又称热弛豫。自旋晶格弛豫与外磁场场强有关。
分子中碳原子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也是13CNMR谱的重要参数。T1数值随化学环境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因此T1的测定对谱线的表示、结构鉴定、分子运动的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461自旋晶格弛豫机理
弛豫时间可能反映分子的结构和它的运动状态。能够给核自旋系统提供起伏局部场,就可能满足弛豫的要求,所以弛豫有各种各样的机理,我们所测定到的弛豫速率(1T1)是各种弛豫贡献的总和。
弛豫机理包括:偶极偶极弛豫(DD)、自旋转动弛豫(SR)、化学位移各向异性弛豫(CSA)、标量偶合弛豫(SC)等。
462T1值的应用
1识别碳的类型和分子大小
f2估计分子的各向异性情况3了解分子内部旋转运动、分子链的柔顺性4研究分子的空间位阻
47二维核磁共振谱
二维核磁共振2DNMR方法是Jee
er于1971年首先提出的是一维谱衍生出来的新实验方法。引入二维后不仅可将化学位移、偶合常数等参数展开在二维平面上,减少了谱线的拥挤和重叠而且通过提供的HH、CH、CC之间的偶合作用以及空间的相互作用,确定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和空间构型,有利于复杂化合物的谱图解析,特别是应用于复杂的天然产物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鉴定。
471二维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
二维谱信号是二个独立频率(或磁场)变量的函数,记为Sω1ω2共振信号分布在两个频率轴组成的平面上。也就是说2DNMR将化学位移、偶合常数等NMR参数在二维平面上展开,于是在一般一维谱中重迭在一个坐标轴上的信号,被分散到由二个独立的频率轴构成的平面上,使得图谱解析和寻找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更为容易。不同的二维NMR方法得到的图谱不同,二个坐标轴所代表的参数也不同。
472二维核磁共振图谱的分类和应用
1二维J分解谱(2DJ)二维J分解谱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