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用偏离1H共振的中心频率051000Hz的质子去偶频率,使与13C核直接相连的1H

13C
核之间还留下一些自旋偶合作用,1JCH减小,而
J2CCH

J3CCCH
消失。因此,按

1规
律,CH3显示四重峰,CH2显示三重峰,CH显示二重峰,季碳显示单峰。用偏共振去偶法可以
确定与碳原子相连的质子数目,从而可判断各碳的类型。
3门控去偶法
又称交替脉冲去偶。接收到的信号既有偶合,又有NOE增强的信号,即既保留了峰的多
重性,又达到谱峰强度增加的目的。
4反转门控去偶法
又称抑制NOE的门控去偶。可以得到碳数与信号强度基本上成正比的图谱。
5选择质子去偶
又叫单频质子去偶。其目的是为了使待指认的13C峰去偶,其它13C不去偶,以便区别。
首先记录该化合物的氢谱,然后选择去偶质子,用其共振频率去照射,使其饱和,与其相连
的13C不被偶合,成为单峰。使用此法依次对1H核进行照射,即可使相应的13C核信号得到
准确的归属。
6INEPT谱和DEPT谱
INEPT法:低灵敏度核的极化转移增强法
DEPT法:不失真地极化转移增强法
4313C的化学位移
431屏蔽常数
与H核一样,C核的共振频率ν与BO有如下关系:ν=γBO(1-σ)2π
由于核所处化学环境不同其屏蔽常数σ的值不同,因此共振频率ν也不同。
432影响13C化学位移的因素
1碳杂化轨道以TMS为标准,对于烃类化合物来讲:sp3杂化碳的δ范围为:060ppmsp2杂化碳的δ范围为:100150ppmsp杂化碳的δ范围为:6095ppm
2诱导效应诱导效应使碳的核外电子云密度降低,具有去屏蔽作用。
3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会引起电子云分布的变化,导致不同位置C的共振吸收峰发生偏移。苯环上氢
被具有孤对电子的基团(-NH2,-OH等)取代,发生pπ共扼,使邻、对位碳的电荷密度增加,屏蔽作用增强,导致邻、对位碳的化学位移较苯移向高场。同理,吸电子基使邻、对位去屏蔽,则导致邻、对位碳信号移向低场。但不影响间位碳的化学位移。4立体效应
13C的化学位移对分子的立体构型十分敏感。对于范德华效应,当两个H原子靠近时,由于电子云的相互排斥,使电子云沿着HC键向C原子移动,C的屏蔽作用增加,δ向高场移动。5氢键
f氢键包括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羰基化合物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使O原子上的孤对电子移向H原子,因此羰基C原子更缺少电子,故共振移向低场。分子间氢键的作用与分子内氢键类似。6测定条件:溶剂和温度等。
433各类化合物的13C化学位移
碳原子类型
C=O
酮类
醛类
酸类
酯、酰胺、酰氯、酸酐
C=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