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多受争议。此版杜丽娘主要是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情愫,舞蹈动作较多,并增加了腰部的运用,大胆运用水袖的挥动,更加显示出了少女的灵动和灵巧。赏春之时眉目含笑,喜春时闻花开心一笑,惜春时恋恋不舍三回眸,悲春时又感春伤己,这版杜丽娘的情感相对来说丰富奔放,又非常细腻多变,因而人物形象也就更为鲜活了。然而,此版杜丽娘眉目之间多妩媚,《惊梦》之中,杜丽娘伤春之时动作又颇有些过度,反而不像轻盈少女而是繁杂少妇的感觉。张洵澎曾经表示她眼中的杜丽娘不给人“老沉”之感,她对爱情的追求是直接热烈的,随着她的死去,封建的束缚也不再存在,因而更加的飘逸和开放,而并非郁郁寡。张版杜丽娘注重点在于她青春的热情和对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她的杜丽娘是最不像杜丽娘,而精神上又最贴近杜丽娘的,是一种别致的美。在舞美道具方面,却不尽如人意,这版的《牡丹亭》整体布置较为简单,《惊梦》一节中,黄墙粉纱,木桌椅分散摆于卧室,恰好灯光又明,反而给人感觉太过于空旷了。然而十二花神之处又颇具美感,花神引见杜柳两人之时,曲调轻快,给人感受非常清新和愉快,灵动的氛围也很好的烘托出来了。
三、梅兰芳版《牡丹亭》
在所有版本的杜丽娘中,表现情感最具有“伤感”气息的,莫过于梅兰芳版了。就梅兰芳、俞振飞1960版《牡丹亭》来说,最大的特点是还原,尤其表现在台词的工整。台词和书本《牡丹亭》的句子相差无几,演员对台词的把握程度也非常稳定。这版的表演看似非常平淡,没有“亮点”,是对书的循规蹈矩,但是在平淡下面却是对人物内心的深刻把握。梅版“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一段,初唱时是因春日美景而感到喜悦的,因而眉目中多有留情,便也多注意园中美景。然而当唱到“付予断井颓垣”,眉目神情中便多是空洞了,赏春乐事变为了伤春,如今虽正值芳年,然而不免要把年华付诸东流。这一转变过程是细微自然的,梅版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心态的转变。因而,梅兰芳的杜丽娘是最真实、最具有古典韵味的,她抓住了人物的一个点,即在封建传统束缚下对女性尤为少女心中怨怒和感伤的积压,并把这种感伤通过人物一举一动表现出来了。而梅兰芳本人又是非常注重对词曲的理解的,所以她的台词也颇讲究,实在是最还原古韵的。除此之外,这版的舞美道具颇具古典气息,《惊梦》一折,房间摆设不似张版那么空洞和明亮,而是有些昏暗的,这便与伤感之情更为相称了。
杜丽娘作为《牡丹亭》的重中之重,对她的多样表演实质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