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因此,过去的陈旧思想与管理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高级人才的培养。2不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单一的教学方式。目前的课程体系仅把专业知识通过教师这一中介机械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狭窄,不能触类旁通,教师操纵、控制着学生的学习,决定着学生怎么学、学什么,这种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
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1.树立创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是打破教条学习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必须全方位地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发挥自我创新潜能,加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学校及教师应注重培养大学生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使其真正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逐步地学会用自身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创新成为日常的习惯。
2.增强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及信心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随之增多,于是,自卑感、灰心、失望成了大学生不可忽视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3.强化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为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及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能够稳定进行,必须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强化创新教学,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拓展知识面,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并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将知识充分利用到实践中去,使知识与技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学校各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新颖的思维,提供充分的硬件及软件支持,为大学生拓展广阔的实践空间,使其能够及时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增强其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同时,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互相交流,互相督促,健康成长。
5.构建系统的、合理的课程结构创新来源于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仅仅掌握单一学科知识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中,要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注重各个学科间的必然联系,采取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