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会断人家的好运,而男的则是带来好运。在印江通用红棺材葬人,听说是为了纪念一位曹状元。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到2010年,印江县有土家族高腔山歌、印染工艺、焰火架制作技艺、皮纸制作技艺、土家族过赶年、下洞祭风神、花灯戏、傩戏8项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是印江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名录:
f(一)印江下洞祭风神宋末元初以来,每年六月六日,板溪下洞村老百姓设楮旗于广场,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便产生了祭风神,分启神、神、竖日月旗、杀牲四道程序进行。其跪拜仪节,先设神坛于风神庙或宗祠内,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四神位和七十二种牲肉祭品。土师身着大红袍,戴高帽,执宝剑,先步入厨房作法,后返回坛前祷告,坛前神汉在土师作法后,即进行杀牲、神、竖旗、烹饪、煮稀饭,众人抢食而告终。(二)印江梯玛神歌梯玛即敬神的人,亦称土老司。梯玛文化源于上古图腾时代,为了生存,土家族人幻想以巫术整治疾病,战胜强敌,征服自然,于是产生了歌乐体的梯玛神歌。梯玛神歌主要有摆手歌、进山歌、敬神歌等,融三教于一体,集九流于一身,以唱、跳、舞、吹牛角来歌神、娱神,祈祷平安,消灾避难,神灵附体,化险为夷。民间把梯玛神歌称为“牛角吹出来的神歌”。(三)印江合水长号唢呐合水长号唢呐,始于明洪武年间。长号唢呐常以锣、鼓、钹、笛子、二胡、尺口(类似鼓板)配合演奏,8人为一拔或一堂,称为八音师或八仙师。唢呐清脆圆滑,长号浑厚低沉,交错使用,相得益彰。其表演形式有双人演奏、四人演奏,有单钹演奏、双钹演奏,可以坐堂表演,也能行进表演,灵活性强,不受场地、时间、气候的限制。唢呐曲牌分三类,即正调、小调和散调。(四)印江塘口高腔山歌塘口高腔山歌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化。演唱以一人领众人合的形式表演,其音调高亢明亮,腔声如呐喊,音律起伏迭荡。山歌内容多与山民生活环境、生产劳作相关,常于节日、集会等活动中表演,是山地民族文化的代表。(五)印江长路引长路引是一种曲牌总称,一般在大型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时,花灯锣鼓人员在行进中演奏,由一个简单曲牌为间奏(过门),把望天香、牛擦痒、金线吊葫芦、鬼挑担、麻雀子嫁女、幺二三、堇巴郎等20多个曲牌串联演奏,各曲牌既可独立演奏,又可串联演奏,演奏时间长达3个小时。(六)土家喊山号号子为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集体创作,民间称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