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方面的问题:1、信息意识淡薄:学生的整体信息意识不强,对信息的敏感度不高,对信息的需求缺乏渴望,自主学习能力差,尤为重要的是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往往局限于本专业的教科书。2、信息能力薄弱:学生大多选择使用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来检索信息,而不是使用更专业、权威的数据库,对诸如中国期刊网等学术性信息资源了解甚少,这表明学生对专业信息源的利用率不高;大多数学生上网只进行聊天、娱乐等浅层次应用,真正把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很少,并且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了解不多,不知道怎样正确的预防病毒以及计算机犯罪;大多数学生不会准确地构建检索策略,很少对信息进行分类与整合,缺乏评价、分析和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有待提高。3、信息道德缺失: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道德意识,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信息道德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恶意下载文件或传播病毒的事件也偶有发生。以上问题与学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能力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f四、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从《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不难看出,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或者说信息素养以信息技能为载体。目前,各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但大部分院校对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讲授仅局限于对计算机的认识和对Office办公操作软件等应用软件的使用,这对信息素养的培养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定位不应当只停留在对操作软件、应用软件或者是网络操作技能的掌握上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从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五、信息技术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探讨1、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是教育部明确提出的要求,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