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称为靖节先生。是我国(
)诗派的创始人。
2.填入省略的成分
A:(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此人一一为(酒食。(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
)停数日,辞去。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便要还家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悉如外人
土地平旷咸来问讯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屋舍俨然
无论魏晋便舍船,从口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
f4.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D:文中没有具体写出渔人说的话,只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带过,这显示了作者行文的简洁凝炼。
5.第2段中“土地平旷……怡然自乐”写出了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6.写出“悉如外人”中的“悉”字意思相同的几个字。
7.第2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回答)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人们生活:(

8.根据第2段文字,可概括出一个成语:(

f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0.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11、本文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如何看看待这样的理想?
12、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3、联系本文,如何理解《五柳先生传》中“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的“志”,《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意”,《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
练习题四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表人称的词。(4分)
(1)(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f(2)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