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仲和的“皮卫星”梦
作者:来源:《信息化建设》2020年第08期
“袖珍卫星”组队飞天,填补中国空白,未来一年将再发射20颗卫星。“想象一下,将来台风轨迹以分秒的速度更新,打开App,就能调遣皮卫星为你服务。无论山村还是更偏远的地区,流畅通信不再是梦。”说这话时,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正带领团队,准备下一颗皮卫星的发射。两个月前,浙江大学成功发射第五颗皮卫星“皮星三号A”。2021年,该团队将再次发射20颗皮卫星。“全面小康离不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皮卫星等微纳卫星将有更大作为。”金仲和说。
f6月17日15时1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九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浙江大学研制的“皮星三号A”星。
皮卫星,指重量为千克级的微小卫星,与几百千克重的大卫星相比,可谓“袖珍”。2010年,浙大研制的两颗“皮星一号A”星发射成功,填补了中国在皮卫星研究领域的空白。
在决胜全面小康关键之年、中国首颗皮卫星发射成功10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近浙大微小卫星研究中心,揭晓“袖珍卫星”组队飞上天背后的故事,以及皮卫星研发团队的20年……
2000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发的世界首颗皮卫星发射成功并正常工作,仅重245克。
彼时,皮卫星在中国仍是个全新的概念,金仲和正在进行微电子机械系统研究,其所在的项目组致力于推动航天器部件微小型化。
世界首颗皮卫星的发射成功,为他们带来了灵感:自主研发一颗皮卫星,让自己研究的部件搭乘在卫星上进行试验。金仲和没想到的是,这条路,一走就是10年。
卫星因为工作环境特殊,对电子元器件的要求很高,价格也随之上涨。早先一颗大卫星的研发成本,通常要数亿元人民币,现在整体造价仍需数千万元。
“这么高的成本,我们自然负担不起。”金仲和团队一开始想的,就是如何用普通工业级元器件做卫星,并进行皮卫星一体化设计。这是个系统性工程。金仲和带领团队,从卫星方案设计开始,完成开发、装配以及相关验证试验。
2005年,边长为15厘米的“皮星一号”研发成功2007年5月25日,其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飞向太空。但升空后,金仲和却与它失去了联系。
“升空后,它就一直开机。”金仲和说,当时“皮星一号”上天后杳无音讯,压力非常大。连续两周,相关科学家和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寻找这颗皮卫星,但最后还是放弃了。
发射失败,意味着研究工作归零。金仲和如今回想起来,仍觉得当时“太想当然”。
卫星上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