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作者:石雪万大娟何宣利褚明辉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5期
摘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战略性意义,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划定方法及存在主要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敏感区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依旧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2015年5月8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印发《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环发201556号),以科学指导生态红线的划定,也推动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1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
符娜,李晓翠,刘雪华等研究认为,生态保护红线最初以“生态红线区”出现,其划定主体为生态系统,主要目的是对环境敏感脆弱区和具有较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全面保护,避免人为因素干扰而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下降,保证生态系统安全和维持生态平衡。林勇等认为生态保护红线是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特征和保护需求现状的制度创新,是一个综合管理体系包括空间红线、面积红线和管理红线。蒋大林,高吉喜等对生态保护红线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二是生态环境较敏感脆弱区域,其主要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在保障生态系统平衡的条件下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和各区域的生态安全。
归纳前人成果,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禁止开发区和生态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针对不同生态功能而划定的生态功能保障基线,是维护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
2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依据与方法
21划定理论基础
林勇,蒋大林等认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安全,生态承载力,生态完整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等,与之相关的理论有干扰生态学理论、生态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系统管理和适应性理论、生态适应性分析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是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行,在划定过程中是以保护和发展为前提展开各项工作。结合相关研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理论基础还应包括生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