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确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结构简析】
总起部分:
第1自然段:明确写作范畴“文学创作”,提出“回到文学创作的原点”的观点。
主体部分:
第2自然段:做法一过渡事例分析
第3自然段:做法二过渡简例1简例2分析
结尾部分:
第4自然段:借助名人名言,强化中心。
【教师建议】
“并列式”的构模式,可以从“原因”或者“做法”的一个方面去找到多个观点依据来支持总观点。并列式的结构也很简单明了,但这种结构模式的难点在于考生是否能在不同的角度找到多个合理有力的理由来支持观点,也就是分论点是否能合理展开的问题。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范例三:并列例证法
生逢其时
我想起了《双城记》中开篇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糟糕的年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踟蹰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佛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以为,不论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都要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19世纪的狄更斯,彼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平民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用一支笔写作生命的孤注一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史,而是捕捉了那一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止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是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