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和群众有所分别。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共产党员在群众中,像鱼生在水里,像树长在地上,天经地义。不了解吴金印的人经常会问,一个人怎会有这么高的民望?别人想都不想的“傻事”,群众愿意跟他干。别人啃不动的“硬骨头”,他一句话,群众心服口服地去办。原因简单到极点:吴金印提议办、带头干的,恰恰是群众心坎上的事。他带村民修130多米长桥,是因为村里石头果木要外运;他围山闸沟造良田,是因为石头沟里的山民太惜地,太需要脱穷根;他挖山不止,是因为老区群众巴望着脱贫;他叫停挖山,是因为时过境迁,群众期许环境改善在吴金印身上,群众路线丝毫不抽象,而是血肉丰满。吴金印不许他的名字刻在石头上,可他的名字“印”在老百姓心坎上。夸他的歌传了50年还有人唱,他造的粮田把他的故事写
f在大地上。名利淡如水群众重如山在唐庄镇西山顶上俯瞰,一个个鱼鳞坑依山而建,从山顶一直延伸到山脚下,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在这里,吴金印带领群众苦干13年,人工开凿出了600多万个鱼鳞坑。经过治理后,西山水土得到保持,过去4500亩被称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三保田”,变成了花果山、生态园、旅游区。有人这样形容现在的西山:“山顶松柏戴帽,山坡果树缠腰,山脚经济林封底,山下片片良田。”今年夏天,吴金印出差回来,发现这里最高处的岩石上,刻着“吴公山”三个醒目的大字。“这不是胡闹吗!”他急得脸都红了,“改造穷山恶水是大家的功劳,你这一弄我夜里都睡不着觉。”群众自发为吴金印刻字立碑的事早就发生过。在大池山,记者看到群众为他刻的碑文。当年大池山每人每天靠政府救济的3碗水生活,吴金印用几个月时间,挖出一个两丈多深、能蓄十几立方米水的旱井,汛期蓄满水,到冬春旱季,就成了百姓的救命水。在村子最高处,井旁竖着碑文:“1967年冬,好干部吴金印为解决村民吃水难,亲自动手打下此井,吃水不忘挖井人,池山人民特立此碑。”1991年夏,刻有“我们的好书记吴金印”的石碑立在青年洞前。吴金印得知后,赶到现场,拿着锤子把石碑上的字凿掉了。盆窑村的老支书李庆解释说,现在村民过上幸福生活了,很多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对吴书记有个纪念。吴金印打趣地说:“人未亡,上神堂,你们是想让我快一点上‘天堂’啊。”为什么吴金印能被如此拥戴?唐庄镇财政所所长杨金根说:“他为民办实事、身先士卒、清正廉洁,有人格魅力。”一次,镇里一名干部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