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表达,成了“下水作文”的奴隶。新课标强调作文过程是一个人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以有创意才是作文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同样的素材,由于认知个体已有经验、生活体验及表达习惯不同,一千个学生就可能有一千种表达,更何况学生选择素材大相径庭,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们又怎么可以用一篇作文去“统治”学生的思想呢?我们的指导应当是引导学生去表达,是“为他们搭台而不是帮他们做戏”,当教师留足了表达的空间,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学生才能大胆地表露自己。
4.榜样引导,接纳情感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人格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才学与见识上,更体现在对学生的爱心与责任心中。
在交流《一件讨厌的事》这篇文章时,我不仅仅停留在“文章真实才能感动人”的教育上,而在班级中针对这些事展开了讨论。有个学生因为帮助同学做值日而回家迟了导致家庭作业没有按时完成。那天刚好他妈妈在单位工作不如意回家就打了他一顿,说他不认真完成作业。孩子就在作文里吐露了对妈妈的极度不满……孩子朗读作文时,我始终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倾听,再倾听,点头,再点头,心绪被感染着、激动着。读完,我说了一句:你能流露真情,太好了。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不过如果你能给妈妈写一封信交流想法,也许妈妈也会理解你呀!孩子的眼睛湿润了。
事后,我又同孩子母亲进行了交流,把孩子的想法告诉了她,当晚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促成了母女沟通与情感裂痕的修复。由此笔者觉得作文教学的外延应该和做人的教育等宽。教师对待学生认真负责、和善可亲的态度不知不觉影响着学生,他们从而认真、负责地待人对事,相信会逐渐形成责任心,学会欣赏、分享与感恩。
教育专家肖川有一句话:教育的真义在于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告诉学生什么是理想社会,什么是人性光辉。但是这些理想价值,如果没有学生发乎心灵的呼应,没有源于内心的需要,这些理想与光辉都会成为学生作文中的“假话、空话、套话”,甚至成为滋长欺骗与虚伪的窗口,而这些虚伪是逃不过大众的眼睛的,也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假作文诞生了。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如果教师学会倾听而不是左右摆布,如果我们是期待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我们将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我们也将是卓有成效的。
(责编钟岚)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