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与学紧密结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知识经验
f水平,又要根据教材内容,准确把控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环境中,不但能更好地理解书中抽象复杂的知识,还能增强实践动手水平。比如在学习“长度单位”这个节内容时,教师能够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一下铅笔、书本、橡皮擦、桌子、椅子等的长度,把所量物品的长度实行排序,看哪个最长,哪个最短,使学生初步建立对于长度的概念。然后在实际操作中,把长度概念具体化,就能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的性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再比如在理解1100的数字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先教会学生对于数字10的理解,然后让每个学生带10根小木棍,把学生分为10人一组,让小组成员数一数他们小组总共有多少根小木棍,在数数的过程中,就会建立起学生对于数字100的概念,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数字观点。在实践情境教学中,实行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在边做边学中,积累数学知识,丰富课堂学习体验。
3创建探究性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小学数学不但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活动,发展思维水平,教师要创建探究性的情境实行教学。在导入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要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当然不能太难,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也不能太简单,会失去了探究的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最后总结问题,得出经验和结论。比如在学习图形与变换一颗时,教师能够给学生分发一些剪纸,首先让学生剪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把同桌的两个学生的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学生就会发现两个直角三角形变成了长方形,以此类推,剪出不同的形状,拼出来就会变成另外的形状,就会
f加深学生对图形与变换的概念。如此一来,抽象概念具体化、简单化,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吸收,进而掌握知识。
4创建生活化情境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存有着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了书本中的知识后,要学会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教材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加减乘除运算的时候,能够询问学生早餐花了多少钱,还剩下多少钱,加起来总共有多少钱。或者能够举例,妈妈给了小明10块钱,让他去买酱油,酱油的单价是6块,请问小明还剩下多少钱?班上总共有50名学生,其中男同学有28人,那么请问女同学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