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没有请到她,她就一直在下面大声喊“我会、我会”当看到别人排错顺序时,她就会马上站起来大声说:“她排错了”一脸得意的样子。案例六:一个叫依依的小女孩,非常的勤快,每天中午饭后,看到老师收拾餐具、打扫卫生时,她都会主动跑来帮老师一起做。一次午饭过后,有两个小朋友帮老师一起打扫卫生,依依没有抢到扫帚,她心里很不高兴,就不断地在老师面前大声说:“老师小东不给我扫帚,你看他地都扫不干净,地上还有好多垃圾哦。”根据案例五、案例六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幼儿产生该告状行为的心理因素是为表现自己而告状。幼儿对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但对老师的评价非常重视,时常想引起教师的注意,特别希望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些肯定的评价,通常为了满足表现欲望,不分场合。(五)为保护自我而告状案例七:一次课外活动时,幼儿在教室后面的小广场上玩耍,晓旭抢走了洋洋的木马,洋洋向晓旭要回木马,但被晓旭拒绝并把他推到在地,于是洋洋觉得很委屈,哭着跑去向教师告状:“老师,晓旭抢了我的木马还打我”。根据案例分析研究,有些比较弱势的幼儿,在受到同伴欺负时,就会产生很强的被保护的欲望,想得到安慰和同情,就会产生告状行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幼儿的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差,没有自信心,有点胆小,每当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或伤害时非常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和保护。(六)其他因素引起幼儿告状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引起幼儿告状。如,由于幼儿园场地不够宽畅,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另外,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如《奥特曼》等对幼儿的影响较大,使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加,或以电视为内容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3
f从幼儿告状发生的成因分析看,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对幼儿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幼儿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告状行为。往往有些老师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老师知道了。”或者甚至不管,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极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如果你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更严重的会使某些孩子形成时时窥探他人秘密的习惯,导致孩子日后在人格上、心理上的畸形发展。
教师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
我们知道,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认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