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有关。正是基于学生基础知识已经达到了一定层次的假设,高中语文教学才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但是我们从实际情况可以知道,不少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样的假设存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有些人更是将方法和技巧奉为至宝。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在面对阅读内容时,往往是不知所云,完全凭借阅读技巧和方法来进行解读。
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就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读”,学生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从而领悟文章的真正要义,获得心灵的启迪。所以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当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开展阅读游戏、阅读竞赛等,在游戏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从开发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出发,培养其阅读思辨能力
分析过程是推理和判断的过程。分析概括能力是一种思维活动,要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词语的本义以及在课文中的语境义。作品的文本提供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和未定点需要读者加以具体化,作品的意义才能得以表现。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
例如:笔者在讲授《兵车行》时,作者认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观念里,一直是重男轻女的,那么这里为什么一反常态呢?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教室气氛热烈,学生笑:男人都出征去了,女孩怎么嫁呀,能嫁比邻么?男人出征死了,女人即使嫁了,也成寡妇了,为啥要说生女好呢?也说到生男孩叫“弄璋之喜”,生女孩是“弄瓦之喜”,而东汉末年也有过类似的说法,是说生了男孩不要给他吃好的,而要虐待他,生了女孩,要给她吃牛肉干,然后联系文章内容最后得出结论:反常观念都是由于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表现了内心的激愤和对战争的控诉,生女嫁比邻,只是一种安慰罢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拘泥于现成说法和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创造性地教,如此,教学活动才会充满活力与激情,达到培养阅读思辨能力的目的。
(三)摒弃功利,注重积累
阅读实践类似农民种地,但求耕耘,少问收获。应该说,阅读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