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学生的(ABCD)和合作能力为主要目的。A.科学精神B.创新意识C.动手能力D.个性特点118.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主要使用的工具有(ABE?)A、测验题b、调查表c、论文d、观察表e、实验法119.影响课堂交往的因素主要是:ACD)(A生理因素B班级规模C心理因素D环境因素E社会因素课堂交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成绩,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和行为,从而最终影响课堂目标的实现。影响课堂交往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可以划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三种。120.下列内容不属于班级制定的依据的是(D)。A.学校教育理念和目标B.学校年度和学期工作计划C.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观念D.学生的自我学习理念121.我国班主任产生于(B)。A.1862年B.1904年C.1932年D.1938年E.30年代老解放区
7
f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创立并首次采用了班级授课方式,同文馆设正提调2名,帮提调2名,正提调职责与班主任已有许多相同点。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级担任制。同年颁布的各学堂管理通则中规定各校设“监学”或“舍监”,专门负责学生管理。五四运动后,“学监制”又改为“训导主任制”。这是我国班主任雏形。我国教育实践中最早使用“班主任”这一名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老解放区。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制度暂行条例》中规定:每班设主任教员一人,一班学生在40人以上,得增设助教员一人。’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老解放区,当时办的小学、中学、大学等学校里都设有班主任。122.小学德育的内容应表现为(D)的高度统一。A.社会性与历史性B.现实性与继承性C.阶级性与社会性D.现实性与理想性123.德育的特点主要有(BCD)。A.观念性B.社会性C.历史性D.相对独立性124.(B)是完成意志活动的前提。A.确立目标B.动机斗争C.采取决定D.执行决定125.容易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愿意借用现成的答案,表现了性格上的(D)。A.意志B.情绪C.态度D.理智特征126.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D)。A.交往动机B.成就动机C.求知欲D.自我提高动机127.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坚定、勇敢、顽强的特点,属于性格上的(B)特征。A.态度B.意志C.情绪D.理智128.认识过程包括的心理成分有(ABC)A.感知觉B.记忆C.思维D.言语129.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重要的因素。错)应为生产力(130.下列不属于小学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