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化的本质及其实现机制从经济学角度上说,城市化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高消费群体聚集在城市,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因此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越来越多国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实惠。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第五,城市化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大部分国民从事先进的产业活动,有着较高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社会将建立新秩序,社会活动丰富多彩。
城市化实现机制中,经济要素流动与集聚的要素之一是农业剩余。从理论上将,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来源中,境外资源、资本流入的几种方式中,有的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具有现实意义,有的对工业化资本的筹措固然有益,但都不可能也替代不了国内的资源调动。另一来源国内资源调动中的四种途径,无论用何种方式调动国内剩余资源,都直接或间接与农业剩余发生联系,实质上都在于调动农业剩余。农业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供剩余的方式包括赋税方式、价格方式、储蓄方式和财产剥夺方式。
城市化进程中经济要素流动与集聚的另一重要要素是人口。人口增长的来源一是城市内部人口自然增长;二是农村向城市人口净迁移而产生的人口机械增长;三是城镇行政地域的扩大或城镇划分标准的变更。自然增长可增加人口绝对规模,但城市人口比重难以提高。行政区域的扩大只能在一定时期扩大表面人口,只有城市人口拉力机子作用下的想成人口迁移才是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基本途径。它对城市化的作用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效应,并都能够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从何实现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保障机制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促进经济发展,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发展。城市化作为伴随社会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而出现的社会此现象同样与制度安排及其变
迁密切相关。如果缺乏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或是提供不利于生产要素中心集聚的制度安排,即使发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