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境理论。中唐皎然在《诗式》中详细论述了“取境”问题,“取境”的问题就是意境创造的问题。唐末司空图进一步提出“思与境偕”。到了宋代,苏东坡要求“境与意会”。明清时代的文论家,更注重意境的实质特征。谢棒《四溟诗话》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朱存爵《存余堂诗话》认为“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特别是近人王国维,他先是把诗境称为“意境”,后来称为“境界”,最后是只提“意境”,用语的这种变化表明他最后确认“意境”一词更能揭示诗的艺术特征。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
研究
f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人间词话乙稿序》中又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掳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己。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意胜,或以境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王国维不仅说明了意境的构成,而且把意境创造当作诗歌创作的一个最高追求目标。我想可以这样说所谓诗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互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具有层深性和浑整性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意境作出这样的解释,基于对意境三个主要艺术特征的把握‘首先,是情景交融。诗歌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其次,诗歌意境具有层深性。好的诗往往不止一层境界,而是会有二层、三层境界,一层比一层深远。古人所谓“象外之象”、“文外之旨”。再次,诗歌意境具有浑整性,它是诗人用其智慧和感情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浑整的艺术天地,是读者可以用全部身心去沐浴感受的一种艺术天地。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具有以下的相同点
一正如这两个词本身一样,它们都包含着诗人主观情意和客观外物两种因素。单纯的物
研究
f
象不能构成意象,单纯的物境不能构成意境,单纯的意亦不能构成意象、意境。事实上,意象和意境都是主客观互相作用,诗人情意与客观外物碰撞契合的产物,诗人触景而生情,因物而及意,思想感情被激发之后又作用于外物,溶化外物,对外物进行加工改造,意象、意境就生成丁。
二意象、意境都具有意的含蓄、隐秀和形象的鲜活、独创的特点。意象、意境的意包括情、意、理,其象或境包括人、事、物、景。情、意、理的表达,都是融化在人、事、物、景的表现中让人通过对这些形象的感受,去体味、理解其情、其意、其理。意象,意境都是以形象为基础的,形象的模糊和半庸使不能构成生动的意象、意境。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