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教学主题
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中第13课:《辛亥革命》内容(辛亥革命的过
程及意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反侵略求民主的一次伟大尝试。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及历史功绩。
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二、学生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年龄在十五、六岁之间,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历史思维能力
较薄弱。学生在初中对辛亥革命已有所了解,对孙中山的事迹并不陌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能力。因此根据学生心理、知识、能力基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现实切入,借助网络、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构建翻转课堂,对重难点进行突破性阐释,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究能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体验、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
课前预习学案的下发,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进程和影响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部分影响的了解还不够透彻,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堂讨论质疑。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课前自主微视频学习,提出疑难。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体验历史。
课上质疑、探究重难点,学生合作学习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在历史评价方法指导下尝试运用,并展示。计量史学研究方法,比较探究,史料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对孙中山主要事迹的学习了解,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环境R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R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
1
f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微课程《孙中山功绩》,课前播放,为学生自然融入本课进行情感渲染。
2微课程《武昌起义》,课堂播放,让学生感受到武昌起义的重要地位。
3引导学生小组运用概念图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
4运用问卷星,进行班级总体评价,个别同学、个别题目、个别选项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