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和第四句结合了动作和心态,描述母亲的担忧她的儿子将有一个漫长的旅程,这也增加全诗更真挚的感情。最后两句,诗人用反问句,以含蓄地方式描写游子的内心感受,以寸草难报阳光的恩惠作比喻,表达了赤字炽烈的情意。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这两个译本都高度评价了母亲的伟大,从孩子的角度赞扬了母爱是至高无上的思想感情。使用了相同的词”fear”的表达母亲的内心感受。不过,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版本有很多不同之处。
1、文化不同由于文化差异,中国人比较含蓄而西方人比较直接,许渊冲的版本的长度较短,是典型性的中国诗歌形式,而科特瓦尔和史密斯的译本,直率的描述了诗人的所有心理活动,句子较长,采用直译的方式。通过这两个英译本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在中国有”意境说”,是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艺术境界,让读者去想象、揣摩和体会。而西方奉行”典型说”,直接表达主观意识,给予读者的空间较小。许渊冲的版本,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草”和”三春晖”象征儿子和他的母亲。在这里,儿子的形象缩小,升华了母亲的形象,母爱的温暖如春天般的阳光,使全诗的情感更广泛和深远。而罗科特瓦尔和史密斯的版本的意象是不明显的,它主要是集中在通过情
f感的细节描写来表达意象。”草”和”三春晖”与上文联系不紧密。
2、语言不同诗人是按照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创作诗歌的。唐诗的特点是每一节长度相同,每一行字数相同。而西方诗歌往往每节长度不同,字数不同,而且中西诗歌语言上诗律不同,中国诗是押韵而西方诗是轻重律,读不出押韵之感。我们可以从上述两个关于《游子吟》的英译本了解这一区别。中国诗讲究语言的对偶,上下联两句诗歌中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而且相互是有联系的。许渊冲的英译本中”慈母”对”游子”,”密密”对”迟迟”,”对偶的十分严整。而在罗科特瓦尔和史密斯的版本中,则无明显对偶或是对偶的十分不严整。许渊冲的英译本没有时态的变化,可以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意境。而罗科特瓦尔和史密斯的版本用的是过去式,没有”意无穷”的意境。。3、意象所传译的情感不同许渊冲的英译本不仅表达出了母爱的伟大,更是在最后一句中表现出了作为子女的忧伤之情即无以报答母亲的付出悔恨之意。这种表达不仅让诗歌在情感上有了转折,也升华了诗歌的整个情感主题。所以,诗中的最后一句是最引起中国读者共鸣的,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