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上好历史课?围绕这个问题,我也不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做法,现在选择其中的五种整理出来,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一下。一.要上好历史课,一定要选择好容纳整节课内容的合适的“容器”。这里所说的“容器”,指的是一节课的思路。我感觉,一个好的思路,就像一个合适的“容器”,能够将一节课的内容有机的串联在一起,让整节课上下来,有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自然。记得我曾经上过一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复习课,涉及到的内容非常杂,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复习,基本都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依次进行。备课时,我反复思量,感觉如果按常理出牌,学生们容易厌烦,效果不好。几经思考,我最终确立了“两条线索并行,融合达成目标”的思路。一条线索是暗线,按照朝代顺序,以板书的形式出现,即“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另一条线索是明线,是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习历史的用途”这一问题贯穿整节课始终,用“文献资料解读《三字经》节选”、“文物古迹解读司母戊鼎等”、“知兴替,明得失改革的作用等”、“解决考试问题具体练习题”这几个环节串起本课知识,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只要动脑筋,任何一节课都会有若干适合的思路,任何人都会有适合自己的思路,有了这个合适的“容器”,再难整合的内容都会驯服的联系在一起,让整节课宛若天成。
f二.要上好历史课,一定要设计出吸引听课者注意的灵敏的“开关”。这里所说的“开关”,指的是一节课的导入和结束。一个好的导入,好比打开一节课的门,或开门见山、豁然开朗,或创设情境、曲径通幽,。一个好的结束,好比关上这节课的门,或真情投入、慷慨激昂,或戛然而止、余音绕梁。我在讲《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西部开发》复习课时,开头伴随着优美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播放了一部《西部风光片》,把学生们的思绪带到了美丽的西部,在美的享受中,学生们非常轻松的就接受了本节课的知识点。结束时,又选取了王宏伟的《西部放歌》让同学们欣赏,同时在屏幕上打出歌曲的部分歌词:大开发的号角在新时代吹响,神奇的西部追赶那潮流竞风流。赛江南的美景在新世纪造就,古老的山川明天到处披锦绣。八方来支援兄弟手挽手,甩开臂膀创大业咱奋发争上游。听者无不精神振奋,热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