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心理的脑机制,这些研究方法都很好地说明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个体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内部心理活动的特点而折射出来的。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
1
f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样的客观事物也会有不同的反映。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实践活动,人能够把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即感性经验,通过词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揭示事物的本职和规律,这也是人的心理的高级反映形式意识的能动性表现。第二,人能够主动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客观世界。当然,人在反映客观现实和改造现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现实及其规律性的制约。
2、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要点是什么,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强化原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调,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去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
从本质上来说,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如果呈现某一刺激,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即为正强化;如果去除某一刺激,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即为负强化。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反应与情境刺激之间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强化只是一种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正确的强化方法对于引导学生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一)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1)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2)教师的威信有效强化的重要条件(3)强化物的性质有效强化的必要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