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未来5年大亚湾将接纳大约200万人口,成为名副其实的小深圳。虽然大量的人口被转移到大亚湾片区,但目前碍于配套建设等问题,还未真正形成移民潮。对于这部分“深圳市民”,市政府将努力与惠州市政府协调,争取尽快在公交系统、地铁系统、医疗保险系统等方面完成一体化,让这部分“深圳市民”可以住在大亚湾,但仍可以留在深圳工作,继续为深圳创造效益。5对于处于人口的浪尖之上的大城市而言,加强完善城市的内部管理措施无疑非常重要,但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宏观调控显然更为关键,毕竟,寄望于仅有的几个大城市来承载城市化进程的人口转移是不现实的。大城市空间日益逼仄,有必要放眼大城市之外的广袤空间。近年来,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同时,也表现为一些中小城市,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出,这一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显得尤为明显。而人口流出的原因,主要是围绕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源选择,由于这些领域优势资源集中在大城市,从而导致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向大城市,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的改变,未来大城市将面临更大的人口流入压力。M教授指出,中国城市等级森严,导致权利和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从而导致发展的不均衡,这才是少数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根本原因。因此,破解“大城市病”的良药,在于创造“机会均等”的国内市场环境,消除“城内”与“城外”的巨大差异。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间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在二三线城市及其城市群创造有利于人才就业、创业和安居的良好环境,挖掘这些地区的人口承载潜力,实现这些城市与人才的双赢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和社会保障待遇,加大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避免农村地区的“空心化”和“空巢化”加剧贫富差异。唯有加大对大城市“城外地区”的政策扶持和经济培养力度,才能有效“补短板”,消除人口的长期单向流动压力。这不仅是破解“大城市病”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大城市发展的历程,可以使我们应用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认识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借鉴其缓解城市人口与产业集聚压力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
f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英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伦敦的经济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1944年,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基础上,大伦敦规划确定了伦敦的空间模式为“中心城绿化隔离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