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的成员,也要对被统治者施加恩惠,但这种“仁爱”是有差等的。
第二、是忠恕。它是实行爱人的具体途径和方法。2、关于道德原则与规范(1)其他道德规范——“孝”和“悌”。
孔子认为要实行仁,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孝”和“悌”这两个规范。他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孝于宗族长辈,就会忠于国家,就不会犯上作乱。3、道德的自觉性孔子认为“为仁由己而不由人”,这反映了人的道德的自觉性,也是孔子“仁爱”伦理思想的一个特点。4、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方法(1)道德是孔子教学生的主要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2)关于个人道德修养方面:“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都是讲要经常检查自己、督促自己,并虚心向别人学习。(二)孟子孟子一生以王道、仁政游说诸候,并“言必称尧舜”,反对暴力,耻言功利。由于他对孔子的仁爱思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故被后世统治者尊封为“亚圣”。
f1、关于道德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孟子理想的政治就是所谓的“王道”。他认为要安定社会秩序就必须安排好人民的经济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孟子肯定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其中包含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2、关于仁和义等道德规范孟子说:“仁也者,人也。”认为“仁”是针对人际关系讲的。他在这里看到了道德是人的社会属性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在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基础上,孟子认为,“仁”也就是推己及人(即孔子的忠恕之道)。他还进一步提出“仁”是天子以至于庶人都应实行的道德。
孟子所谓“义”,一是指道德原则、标准;一是指君臣之间或不同阶级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一种道德责任。孟子具体提出了“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八个道德规范。3、人性论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即“不忍人之心”,这种同情心就决定了人性是善的。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四端”扩而充之,就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四德”。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的,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论。4、关于道德评价问题主要是关于义利之辩,孟子认为要讲仁义,不要讲利,重义轻利。孟子重视道德的作用是有合理因素的,但把义利割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