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来是不正确的。5、关于道德修养孟子主张性善论,但社会上却有一些邪恶。孟子认为这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的结果,就那最初的善端而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这里孟子将道德修养视为一种自觉行为,强调主体的作用,也即所谓的“养心”。“养心”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
(1)是“寡欲”。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2)是“集义”,即“养浩然之气”,就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精神力量和意志品质。二、道家(一)老子老子:人生哲学主张清静寡欲、与世无争。要求人们做到无欲(即没有欲望)、无为(即保持清静而无所作为)和无争(即不为天下先)。1、老子伦理思想的核心——“道”与“德”作为老子伦理思想核心的“道”与“德”,与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不同:它不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而是指世界的本原。
“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源。它的特点就是“自然”、“无为”。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德”。它是道在万物之中的存在和表现,是万物的本性。所以老子提出,人们的道德也应该依据道和德的特点,效法“自然”。因此,他认为,最理想的道德境界应该是“见素抱朴”,向蒙昧混沌的状态复归。2、“无为”、“无欲”、“无争”的道德观老子除了讲道与德外,也讲仁、义、礼,但他把这些分成几个阶段。他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仁义礼在他看来都是道德沦丧的产物。于此,老子也提出了自己的道德观“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取为天下先。”总体上可以把它概括为无为、无欲、无争的道德观3、“复归于婴儿”的道德修养论老子也重视“修道”和“积德”。但是在方法上他既不是在对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进行道德修
f养,也不是在对主观世界的反省中“内求”,而是提出了一种闭目塞听的蒙昧主义的道德修养理论。
在老子看来,道德水平最高的圣人,就和婴儿一样,最高水平的道德也象婴儿一样的无知无欲,混沌蒙昧。所以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就是“复归于婴儿”。因为他觉得知识和欲望是道德沦丧的表现,也是道德沦丧的原因。(二)庄子庄子:将老子清静无为的伦理思想发展为悲观厌世的虚无主义。认为人生在世不要追求名誉和智慧,不要追求知识和功业,即“无为而尊,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庄子和老子一样,认为最高的范畴是“道”,它是道德的本原和本质。1、相对主义的非道德论庄子把相对主义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