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虫子喜欢吃什么,它有毒吗?”“为什么冬天脱衣服时会有噼里啪啦的小火花?”这些问题普遍发生于幼儿的生活中,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生成的并引导幼儿去探究的内容。
3科学性与启蒙性、可接受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所以说,科学性和启蒙性是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科学性是指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应符合科学原理,不违背科学事实;启蒙性是指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是粗浅的而不是系统的知识,不能超越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科学性和启蒙性都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出来的,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是不相同的。不同年龄段幼儿探究能力也是不同的。不一定非要给幼儿一个所谓的正确结论,而是应更多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从中尝试解决问题,同时体验发现的乐趣,重在科学探究、重在科学启蒙。二、科学活动的组织形式1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偶发教育并存正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依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主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非正规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在区角、外出参观、自然角、种植园地等环境内开展的教育活动;偶发教育是指幼儿在学习生活中,突然间对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物体、科学产品产生兴趣,从而引导其开展探索活动的教育。在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内容的统一性、标准性。但非正规教育、偶发教育则大大提高了幼儿选择的自由度、参与度、针对性,老师也可以从更大程度上进行个性启发培养。在非正规、偶发科学活动中,孩子们在宽松的环境下和谐地开展各种活动,不经意的观察和摆弄会产生很多发现;而正规科学活动中,不仅使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规范化,而且让幼儿明白了还可以从另外多种角度来思考分析,提高了幼儿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两种活动形式密切联系又相互补充转换,将非正规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正规活动中。2课堂活动与自然教育相结合幼儿的科学活动内容离不开大自然和社会,所以,把幼儿的科学活动课程融入社会自然中后,能让孩子得到很多直观的经验,各个社会现象也丰富了科学教育的内容。例如:动物园、博物馆等是幼儿科学活动的课堂。扩展教学内容,丰富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形式,拓宽科学实践活动途径,让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在幼儿园
f小课堂和社会与自然的大课堂中有效地完成科学教育任务。三、班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