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王世霞
使用者:
时间:
课题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时数
知识与能力:(1)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黄河和长江两大农耕系统的形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等。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先民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奋发的历史,引导学生关注三农问题。重点: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理解经济的基本特点。难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比较法、资料收集法多媒体课件、学案
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
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农业?农业是指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
【教学过程】
一、农业的起源
(一)原始农业的出现: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二)种植业的地域差别:五谷
地域
发源地
代表地
农作物
北方
黄河流域半坡遗址

南方
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

设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形成南稻北粟这种农耕格局?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提示:北方以旱地为主,适合种植不需要太多水的旱作农作物粟麦,南方多水田,因
此适合种植需要大量水来灌溉的水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经济的发展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三)家畜饲养业的发展:六畜
★概念解析“五谷”“六畜”:历史上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大豆)。现在,“五谷”一般是作为粮食的总称。“六畜”通常是指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现在,也常常作为家畜的泛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农业生产工具及设施的进步(从耒耜到曲辕犁)
(一)耕作工具:
1、原始社会:石、骨、木制农具
2、文明时代:
(1)商周时期:少量青铜农具石、木制农具是重要工具(2)春秋战国时期以后:①春秋:铁农具、牛耕的出现(意义:大大提高了当时的
第1页
f农业生产效率。)②战国: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铁犁用于牛耕③
西汉:发明了犁壁出现“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即文献中所说的“耦犁”)④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