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要增加什么,是渐进性、积累性的过程。不能迈大步,更不能一刀切。课改是“国际理念,本土行为”,更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发挥各自教育智慧,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积累、提升。2、灵活整合新教材,紧扣课标进行合理取舍如果说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是属于宏观把握的话,那么,要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微观上对专题内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取舍。以高中数学为例。在新教改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少。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要想走出这个困境,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扣新课标,进行大胆取舍。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由于课标没有对教学目标的上限作出具体规定,这就给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切忌过分拔高课程难度和拓展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内容应该丰富,符合学科的真实,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应该少而精,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3、要重视教法研究,积极探索“高效互动”的教学策略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一是教学过程多样化,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内容特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教师都要清醒的认识两点一是教
f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二是在教学设计“求新”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效果的“务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高效互动”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有效的互动达到教学的高效,让学生在有目的的认识活动中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4、要用继承和发展的态度对待课改传统意义上的接受式学习与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各有所长。在过程感受和体验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在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在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在课堂获得知识的效率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好的接受式学习对知识的获得和理解是有效的和经济的,但从长远来说,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科学知识所需要的多种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