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过程中,儿童发展了一个运转的信仰体系,即将父母合并成一个在保护、培养、安慰和安全的方面可以依靠的这样一个人,同时儿童形成了一个信仰,即自己是有能力的,并能从别人处获得积极的反应。所以,从教养方式来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友好地在一起玩耍,很少有反常的行为问题。而其母亲在情感上往往能够给予孩子恰当的、合适的关注;在态度上给予肯定、接纳与鼓励;在行为上给予指导和帮助。淡漠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攻击性比较强、经常抢夺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欺负别的小朋友等。因为他们的母亲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对之不敏感,因此孩子发出的需求信号经常遭到冷遇,久而久之,孩子对母亲的感情也变得冷漠了。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退缩、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等。这类儿童的母亲对孩子的需要和亲近的要求反应往往缺乏一贯性,她们根据自己的心情,有时对孩子很亲近,有时又很冷漠,使孩子无所适从,对母亲缺乏信赖感,也缺乏在新环境中探索的安全感。
f当然,家庭中由母亲或亲属单个照看,还是把婴儿送到托儿所集体照看,这两种不同的教养环境对儿童依恋的形成也是可以产生影响的。
厦门有个孩子小军离家“成瘾”。小军在2岁之前,父母因工作关系,把孩子被送回四川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直到6岁才带回到身边。因为亲子依恋关系的缺失,才让小军总想着要逃避。正是这种亲密关系的变化,对小军造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伤害,也造成小军的离家“成瘾”。
2儿童的气质特点依恋关系是父母和婴儿双方共同构筑的,因此,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不只与母亲的养育、教养方式有关,也可能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有研究者根据儿童行为的节律性、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情绪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容易的儿童、困难的儿童和缓慢活跃起来的儿童。婴儿早期的这些气质特征很可能影响了父母对他们的印象和态度。难以教养的儿童往往被归结为反抗型不安全依恋,易教养型儿童被归结为安全型依恋,行动缓慢型儿童被归结为回避型不安全依恋。此外,儿童的智力水平及生理缺陷对依恋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大多数有智力障碍的儿童在与母亲交往中往往消极被动,交往的主动权在于母亲,不像正常儿童那样能够把握主动权。而聋童对父母的依恋通常发展缓慢,而且衰减的速度也快,其主要原因在于聋童与父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