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的误区摘要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念,但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种种误区: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兴趣活动,把“应试教育”替换成素质教育,把“短视行为”当作教育科学,把获取知识等同于智育。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误区素质教育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地、主动地发展,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和谐统一地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误区。误区之一: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兴趣活动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和未来性。由于某些学校领导理解上存在偏差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以至于片面地把素质教育等同干兴趣活动,狠抓在成果上具有显性效应的奥数、科技、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通过辅导老师的精心辅导,学校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中取得了好名次。但这部分学生毕竟凤毛瞵角,与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等要求不符。与此同时受好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的推波助澜,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应运而生,经常有报道说某某孩子一周要上十几个兴趣班,家长累,孩子更累,他们被“兴趣”着,童真、童趣被老师和家长无情剥夺了。当然,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发展特长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
f施素质教育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教育者要从实际出发,以受教育者的个体潜能为前提进行开发,二者缺一不可。其次,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兴趣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等。但由于理解上的狭隘,抑或是视野不够开阔,在实际操作中总是抓不住“牛鼻子”,以至于违背了素质教育系统性整体性原理,导致了实施的片面性。
误区之二:把“应试教育”替换成素质教育图形式、装门面,表面上热火朝天,实际上仍然把考试成绩当作是评估教师和学校质量的硬指标。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的一系列的考核指标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内容,导致校长在制定学校计划、目标、措施时重智育轻德育,重考试成绩轻习惯培养。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不堪重负,沦为学习的“奴隶”。许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当中,因为学校对教师的考评也只看重学生的成绩,看重班级排名,使本来就已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强化。其实素质教育与考试成绩并不矛盾,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