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显性指标。反过来说,如果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高了,端正了学习态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学习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显然,素质教育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误区之三:把“短视行为”当作教育科学
f《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培育百年才能收获人才,教育的成效不是一下子就显现出来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处处可见大跃进的现象,教育也不例外。有的幼儿园让小朋友学习写字,学习汉语拼音,学习加减乘除;有的学校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时进行严格的语数英面试;有的老师为了提高作文成绩,居然让全班学生背作文,一学期要背几十篇;有的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大考前一个月,音体美全停课,毕业班干脆只抓考试科目……几此种种短视行为在好多学校盛行,绝非危言耸听。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意思是说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培养孩子就像培育秧苗一样需要耐心,切不可急功近利。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正在一步步走向这个危险的境地。
误区之四:把获取知识等同于智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通过获得知识而变得聪明起来,使学习对他来说并不因为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而变得越来越难。他还特别指出,所掌握的知识的分量本身,并不是智育水平的标志。好多人认为加压加量地学习知识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实际上那是拔苗助长,只会影响孩子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还有人认为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殊不知智力包括记忆力、想像
f力、观察力、思考力等,这些能力是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而不是像传授知识一样知道了就掌握了的,人的智力也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还有的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实践证明,创造力不同于智力,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刨造力就强。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让我们记住《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黄全愈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科技发达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