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我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
这是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的一篇文章:一位妈妈看刚满一岁的孩子学走路,当看到他走得那样不稳,那位妈妈的心揪得紧紧的。有几步他差点要倒下了,妈妈紧张得赶紧要去扶他,爸爸使劲儿不让妈妈这样做。等他艰难地走完,妈妈赶紧冲过去,把他抱在怀里,嘴里不停地说:“吓死妈妈了。”爸爸责怪妈妈了:“你要鼓励他呀,不要说吓死吓死了,你应该说宝宝真乖,真勇敢,真好,还要使劲鼓掌拍手”。后来,孩子走路的时候,爸爸和妈妈使劲儿鼓掌,他得意极了,边走边咯咯笑着。不久孩子终于学会了独自走路了。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也应该这样啊。学生就象我们的孩子,我们老师对他们做事情总有点不放心,怕他们做不来,没那个能力,我们不应该象文中的妈妈那样总在那儿担心,甚至唠叨,应该多多象那个爸爸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在执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十五从军征》这篇汉乐府诗时,我大胆“放手”了一回。这篇古诗内容不深,扫除生字障碍之后,学生们利用工具书,差不多已经弄懂了这首古诗。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古诗的意味,课前我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这首诗表演出来。接下来的情况,真是让我有些意外:小组成员中间,明显的出现了一个个“编剧”、“导演”、“演员”、“道剧”、“化妆”。只见他们把白纸撕成条条状的,不用说了,这个肯定是胡须了,这个,我也想到了,老人最基本的特征嘛。其实,我仅仅想了这么一点,可是学生们呢,他们又撕了一点碎条条贴在了耳旁,哦,原来为了更形象的表现这个老人家,鬓角也白了。咦,又撕了一小节纸条,要放哪里呢?哦,贴在了眉毛上。哎呀,真是像呢,一个毛发全白的耄耋老人活灵活现。老人从军六十五年,此时已腰弯背驼,咦?在哪里弄来了一根拐杖,更是恰倒好处。学生们能够作到这些至少反映了他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想的全面,二是平时留心观察。我感叹,他们真不简单,远远超出我的想像,但让我惊喜的还在后面……第一组粉墨登场了,孙洪亮这个身兼“编剧”、“导演”二职的小组长,带领着他的组员走到教室外面候演了,我让里面的孩子们静一静,尊重他人,我们都在奇怪怎么还不进来时,外面有一个“苍老”得稚嫩的声音开始说话:“我,
f一十五岁离开家乡去打仗,八十岁才可以回来……”呵,还有背景旁白。终于走进教室来了,这个老兵驼着背,拄着拐杖。我心里微笑着,感叹着,这时,老兵走近两个同乡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