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人们对考试的重视程度,社会上也常发生因试后心理异常而导致的诸如离家出走、精神失常、甚至轻生等悲剧。因此就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做“衣食教师”,只在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学生的心理应当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以真诚的态度接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其次,教师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和疏导技巧,以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老师,我难过死了。”话音未落,小A一挂了两行泪珠,一问原来英语没考好。“英语老师说我很多题目都应该做对的,可我在考试过程中答错了,我看了试卷都觉得不是我做的。我真笨,这下叫我怎么去见父母呢?我对不起他们,我真没出息……其实我已比上学期用功多了,为了考出好成绩,平时课外活动我都在教室里看书,能用的时间我都利用起来,可现在……考试这段时间我一口饭也吃不下,晚上也睡不好,常常失眠……”在我的印象中,小A是一个乐观、善良、懂事、处处替人着想的女孩,学习刻苦,考试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平日里总是一脸灿烂的笑容,谁看到她,心中的烦恼都会减少一半。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经过考试,就产生了这么多的念头,怎样帮助她尽快走出考试的阴影引起了我的思索。在我慢慢引导下,她把憋在心里已久的东西都掏了出来。最大的原因在于她把考试成绩、名次看得太重,压力太大,导致心理上畏惧考试,还怕失败。考试的前一周还萌发了不想考试的念头,听到考试就害怕,预感自己肯定会失败。越临近考试,越觉得自己不行。我们知道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不仅会扰乱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破坏人的生理机能,就是这个原因导致她在考试这段时间食欲不振,晚上失眠。由此可见,考前心理状态不佳是他考试失败的原因。既然找到了病因,剩下的工作就是如何“对症下药”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焦虑水平与活动效果呈倒U字曲线关系。也就是说,焦虑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而适度的心理焦虑,对活动会起到激励作用,从而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由此可见,在考试中出现适度的焦虑、紧张等不但是很正常、很自然的,而且也是有必要的、有利的。通过这种方法使小A认识到焦虑并非一无是处,更不是洪水猛兽,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绝对不会对考试产生不良影响。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考试,付出一分努力,不要希望会有五分收获,不要对考试成绩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在考试前,认真制定并执行复习计划,平常要做到锻炼适当、睡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