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理论述评
作者:刘颖付天海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1期
内容摘要: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专注于翻译文本在目的语中的功能,强调译者在社会文化语境制约下采取策略以求译文的阐释和接受。文章从文本和译者两个方面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该理论的重要实践意义及其局限性。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文本译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赖斯、弗米尔、诺德和曼塔丽等德国学者创立了功能翻译学派。德国功能翻译学派认为,“目的和动机构成所有翻译的主要特征。”1翻译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和语码转换,而是文化传递和交际行为。功能翻译学派强调翻译学与其他文化学学科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的差异。译学紧密结合实践,研究语言现象和分析文本都是为达某一翻译目的的必要手段。对于译者而言,语言就是根植于某种语境的文本,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文化成分,翻译作为跨文化行为则是对文本的重新建构。译学以跨学科和比较研究为新视角,它不以解决单个或局部问题为己任,而是力求从整体上“揭示语言和文化间隐含和潜在的关系,并对这些关系重新进行梳理。”2在功能翻译理论看来,文本本身不具特定含义,而是文本接受者从自己的过往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赋予了文本某种意义。对于翻译而言,原语文本的功能与特性并非决定翻译过程和方法的主导因素。相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须充分考虑受众的认知能力及其对目的语文本的预期,使译文能够为读者所阐释和接受,成为与其认知体系衔接连贯的一部分。一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文本功能翻译学派视文本为出于特定目的的产物、指向特定对象的“行为”。人们通过文本(行为)与他人产生互动,进入言语交际过程。翻译就是特殊的互动行为类型。行为的实施旨在达到某一目的并以此改变既有状况,认为所追求的目标好于现状是实施某一行为的动机所在。翻译理论作为特殊的行为理论总是从某一情境出发,原语文本作为“初始行为”在该情境中业已存在,译者的任务就在于将这一初始行为继续演绎下去。“目的构成一切翻译活动的主要特征,”3从这个意义上讲,功能翻译理论也被称之为“目的论”。“目的论”把行为描述为广义上对某一特定情境的反应。“行为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其能否与情境相适应,成为有意义的行为。”4如若参与翻译过程的行为各方协同配合,保证译文的语言通畅和内容连贯,这样的翻译行为就是成功的。“目的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