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目的置于驾驭一切的地位,因此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要比如何实施翻译行为更为重要。为达此目的,译者有时须以功能变异为条件,使译语文本的功能偏离原语文本的功能。译文尽管也应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但这一互文连贯原则在“目的”的统领下也只能退居其次。“目的论”将“等值”概念扩展为动态层面上的篇章等值,认为翻译就是在目的语文本中对原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语文本的篇章重构。信息性是衡量篇章或文本信息含量和新闻价值的一个标准,它产生于熟悉和陌生、符合预期和出乎预料等因素之间的对立关系。信息性过小或含有太多冗余因素的篇章会令读者感到乏味;信息性过大的篇章也会因难度太大、要求太高而令读者丧失阅读兴趣。确定文本已知和未知信息的关系也须着眼于接受者的知识水平,这也是导致翻译复杂性的原因之一。在原语文本受众和目的语文本受众的知识背景之间往往会形成一定的落差,因而译者必须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通过采取加注或删减等策略,在译文中重新权衡文本的信息性程度。二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视为译者行为结构框架下的、在发起人、需求载体和译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专业行为。翻译是一种遵循特定目的的行为,它受三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即社会条件(也称文化,包括超文化、不同文化和个体文化)、外部条件(也称语境)和内部条件(也称个体条件)。功能翻译把自己描述为跨文化交际行为,跨文化交际模式将翻译定性为文化间的转换,“译者感兴趣的是文本中所体现的某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它涉及现行的文化标准、文本当前的语境和文本被翻译成目的语文本后的意义变化。”5由此可见,译者必须熟知原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因为从跨文化角度来看,翻译过程中事件的意义在方式或者程度方面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功能翻译倡导运用目的语文化的规约和标准:“为达翻译目的,译者应敢于重新创作拙劣的原语文本!”6原语文本的语言形式被揭去神秘的面纱,它不再是翻译的基础和出发点,取而代之的是决定文本的目的语文化功能的译者。因为指涉不同文化,翻译不可能是忠实于原文字句的语码转换,在目的语文化中等值地再现原语信息必然导致语言表达形式的变化。与曼塔丽提倡的翻译受功能和语境的严格制约所不同的是,诺德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双重责任:“译者既对原语文本的发送者、又对目的语文本的接收者承担责任。这种责任即忠实描述的是两种文本之间的映像关系。”7译者有义务忠实于原文作者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