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应通过“撤、并、停、转”实行存量淘汰。(七)保护国家艰苦行业、国防军工等学科专业。应着眼全局,对我省具有一定综合实力和办学特色的上述学科专业,要继续加强建设,抓好内涵发展和改造升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该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八)充分发挥各类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的应有作用。各类高学科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应密切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将进一步加速长吉图改革开放先导区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医药、光电信息等优势产业;人参特产和高端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各类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调整中应紧紧适应上述的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找准契合点,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功能。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部属院校,应围绕上述重点产业,发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龙头作用,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省属重点高校应发挥学科专业调整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复合型、工程型人才;省属一般高校应发挥学科专业调整的支撑作用,重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国家示范(骨干)校应发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示范作用,重点培养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急需的高技能骨干人才;高职高专一般院校应发挥学科专业调整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我省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各类高等学校应通过学科专业调整,自觉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掘办学新的增长点,提升对社会的贡献率。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保证措施(一)加强对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组织领导。省教育厅将加强对全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组织领导工作,做好总体部署。省专业设置委员会应负责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日常调研、论证、咨询工作。各高等学校应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由一名校长专门分管。由院(系)领导具体负责,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各高等学校应进一步提高对转型期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的认识。既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立足于本校的办学定位、服务方向、办学条件,精心组织,合理规划,科学论证,严肃认真地抓好学科专业调整和建设。
f(二)加强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与发展。加强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既是结构调整的任务,又是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各高等学校应高度重视并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抓好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既应按《纲要》精神,进一步转换人才培养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