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论灌输和教育要收到效果,必须做到:既要总结历史经验,又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增强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和吸引力;既要系统深刻,又要通俗易懂,提高理论的穿透力和教育的效果。政治理论的灌输和教育必须以“学马列要‘精’,又要管用”和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把握好哪些内容要讲,哪些内容不讲,哪些内容要精讲,哪些内容略讲,哪些内容先讲,哪些内容后讲等等。3加强政治观的调适与引导,克服学生中已有错误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学生错误的政治心理的形成与传统教育的简单、粗暴,如“扣帽子”、“打棒子”,以及“填鸭式”教学方式方法等相关联。其中有中学阶段应试教学产生的不良结果,也有高校教育的失误。对于已存在的错误心理,如调查中发现学生存在的政治理想化心理、狂热心理、逆反心理、回避心理等等,教学中可以采取趋势利导、比较、典型引导、心理暗示等方法,加强调适和引导,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错误认识,重新确立正确的、理性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是政治观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大学生的政治行为的调整和规范就是把大学生的政治活动调整和规范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政治体制和国家利益、共同政治价值取向上来,以维护和促进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促进政治文明的进步。在现代开放的社会条件下,对大学生的调整方式主要靠舆论调整方式、政治批判方式和劝说调整方式来进行。其中舆论调整
f方式是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大面积的调整,是最主要的方式。高校应充分发挥电视、电影、报刊、杂志、广播等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使学生的政治观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网络交往逐渐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网络信息的影响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可以说,失去网络这一块阵地,我们就会失去对学生的教育。高校应主动利用网络技术,扩展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途径,借助网络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主旋律,在网络中与学生交往,在网络中对学生的政治观因材施教,加强和巩固舆论调整方式的功效。当前全国各高校正在加大投入,兴建思政网站,相信这一新的传媒途径的教育将会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