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残黄叶的风雨,也有羁泊异乡的身世之感;同时,它还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冷酷
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2、“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上句实中有虚,以风雨中飘零遍地的黄叶象征着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际与下句实写青楼管弦形成鲜
明的对比。诗句中的“仍”和“自”极富神韵。“仍”有“更、兼”意,不仅写出了风雨的无情,更有力地透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有转折意,又含有“自顾”的意思刻画出青楼豪贵自顾享乐的情态,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冷酷的社会和人间关系的愤激之情。
(二)1、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流转不定、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2、“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寒冷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三)1、开头两句诗是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A、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
f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2、“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
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四)1.塑造了月下捣衣,怀念玉关征人的思妇形象。2.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定胡虏,夫君能停止远征?”这两句直抒胸臆,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五)1.用典,使用了楚汉相争(虞姬自刎)和赤壁之战的典故。2.诗人选取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之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旨: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诗人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
(六)1.倚杖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2.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