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5)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6)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知识内容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影响。
28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29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30注意的发展特点(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31观察力的发展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2)观察缺乏精确性(3)观察缺乏顺序性(4)观察缺乏深刻性
32记忆的发展特点(1)有意记忆逐渐增强(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33想象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想象增强(2)想象更富有现实性(3)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34思维发展的特点(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35言语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2)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3)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4)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36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37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
f具有一定的顺序。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38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39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