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问题才是最有认知价值的问题。如《背影》一课‘父亲’翻越铁道买橘子一段描写是这篇课文的重点,一般老师教学中都只是让学生比较详写和略写在表达上的区别和作用,理解详写和略写的表达方法。有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这段课课文时还要求学生针对这段描写提出问题。两个学生提出了问题。第一位学生说:“‘父亲’行动已经不灵活了,为什么不派茶房去买橘子,非要自己去?”第二位学生说:“买橘子的事已经过去多年了,作者能记得那么清楚吗?有必要写得这么具体吗?”第一个学生的问题,几乎没有争论,很多学生都认为:‘父亲’因为关爱自己的儿子,所以处处不放心茶房,因此,只要自己能为儿子办的,就亲自去做。这正体现了作者的‘父亲’对儿子的深爱。这样的问题就属于比较浅层次的问题,充其量是理解层面的问题。第二位学生的问题引起了争论,有的学生认为,这段描写是作者的虚构,记不清的细节用想象去补充;有的学生认为,这不是想象,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即使是细节也是难以磨灭的。那有必要写得这样具体吗?通过讨论,最后,大家都认同,这一段描写不仅再现了当年‘父亲’买橘子翻越铁道的背影,让我们通过一连串笨拙的的动作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真爱,也通过作者刻骨铭心的记忆让我们读出了一位儿子对父亲的深爱。学生从父与子两个方面体会、感悟到了父子间的深情。这样的问题就是具有核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领会文章的真谛。老师如果引导学生经常进行这样的精读和研读,久而久之,学生就逐渐形成了阅读时揣摩、体验、质疑和探究的习惯。⒋圈点批注、做笔记的习惯。中国有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就是说,要读书就必须动笔写。语文老师一般都要求学生课上做笔记,但其中相当一部分老师要求的笔记是“抄笔记”,老师把解读课文的重要内容写在黑板上(现在又有了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让学生照抄下来。一学期下来,学生的笔记本抄得满满的,而语文课本干干净净的。笔记和课文成了两张皮。这不是阅读的好习惯,反而成了坏毛病。学生的阅读学习笔记,应当是学生自己学习的积累,而不是老师解读分析课文的复制。语文阅读课学习时的动笔主要应在课文上的圈点批注(圈关键,点要害,批感悟,注疑难),凡重点、难点,关键处,表达有特点的地方都要求学生有圈点或批注,这样,再读课文时就可以直接借助以前的圈点批注的内容进行复习。笔记本做什么用呢?摘录有关资料,整理相关知识,或者写读书笔记(读书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