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想着,可能要败兴而归了,作者却又笔锋一转,让我们转忧为喜,“第二天清早,一看越又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这真是喜出望外”。可是曲折又来,“两扇大红门紧闭着”视为一层阻碍,扫兴不快;走到旁门又见一条恶犬,令人心悸,大煞风景,“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趔趄”,是为又一层屏障,到了此处,我们肯定会感觉游玩到此为止,刹兴而归,其实不然,作者又赋予了故事转折点,“柳暗花明又一村”,只用一句话将作者引到松堂,“过了两道小门,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于是作者集中写松堂景,再写晚饭后观赏云月。“老等月亮,可是月亮老不上来,一会儿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云越积越厚,看不见月亮了。”这看似把笔墨集中在写等待月亮,其实偷偷写了云,写了树影、光线,以及游人悠然自得的心态,全文结构安排煞费苦心,正如元遗山所说:“作文要有曲折,不可做直头布袋。”《松堂游记》这样层层设、步步迂回,就是造成文章的曲折,引人入胜。
10
f山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2语言风格
221语言的口语化特色
亲切和自然是朱自清作品中的语言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美学境界,也是他在进行写作时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美学目标。他不赞成以很生硬的教师口气来进行散文创作,因为那样会拉大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审美距离,所以他总是将读者当成身边好友,以一种拉家常的方式来娓娓道来,旨在营造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气氛,在这种亲切自然的语言风格背后,是朱自清先生本人完美人格的自然流露和充分渗透。朱自清先生性情温和宽容,是他的同事或学生口中温文尔雅的学者、诗人和至诚君子。正是这种诚恳的人格修养为他散文作品充满的亲切自然的风格奠定基础。
比如,朱自清散文《儿女》中在描写自家吃饭的情景时,是这样写的:“接着可你又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向读者扑面而来,让读者感到由衷的亲切和自然感,甚至会引发自己对家庭生活的向联想,这样,就达到了拉近读者和作者心理距离的效果,给读者带去更好的阅读感受。
在《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这篇散文中,朱自清写道:“我们最要紧的还是看着自己,看着自己的孩子!谁也不是上帝之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这种雅俗共赏的例子不胜枚举,形成独特的口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