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
《文选》的编纂背景
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不过,天妒英才,萧统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学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至齐梁间达到高潮。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不到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76倍。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此时的中国文学在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对它们实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无缘得览其面貌。但能够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萧统时代这个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
f提出了所谓四科八目,讲得比较概括到陆机《文赋》便分作十种,此前排在最末的诗赋被提到了前列,各体的规范讲得较为细致挚虞更联系所选之文来畅论文体问题。《文选》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将“文”分为三十八个体类有研究者认为是三十七类,也有的认为是三十九类,大体上是依据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统计不同,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能够说这是建安以来几代文论家想做已做而未能完全做好的事情,萧统率领其手下的学士们却做好了,对于这份成绩,《文选序》中特别实行了叙述。
当然,《文选》能够成功编就,还与萧统本人的成长环境和学识素养相关。萧统的父亲梁武帝萧衍对文学非常重视,他本人也是位作家,《梁书武帝纪》称他“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