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搞好调查,明确各年级段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1、搞好调查。为了了解实验班级学生学习习惯情况,更准确地制定学习习惯的培养内容,我们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调查。45月份对一、二年级所有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调查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和家长。调查时采用调查表法、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内容要全面,调查设计要简单具有可操作性,从学生学习态度到学习过程,从生理习惯到学习能力,都应在调查范围之内,以便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和相关数据,以学生现有的学习习惯为起点,确立各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内容。2、确立试验班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内容。根据调查情况和学生年龄实际,我们确定若干学生学习习惯作为课题的研究内容,这些内容既要包括动作性学习习惯,又要包括智慧性学习习惯,基本上涵盖了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例如正确书写和读书的习惯是动作性学习习惯,而善于思索、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习惯则属于智慧性学习习惯。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一下子要养成所有良好学习习惯也不可能,所以,我们决定采取“分解内容,逐步达标”的原则,把各阶段研究的内容细化出条目,每年按四个阶段进行培养,前两个阶段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动作性学习习惯,而后两个阶段则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智慧性学习习惯。虽然阶段性培养目标有侧重,但决不是把学生的学习习惯割裂开来,而应看作一个培养体系,不能顾此失彼。年终对全部习惯进行检测,验证实验效果。(三)多措并举,初步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实验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逐渐掌握一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f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是主渠道,教师一定要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1)将实验目标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对实验班级的教学不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实验目标,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明确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实验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一一落实。(2)课堂中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切实转变观念,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将实验目标转化成课堂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预习。课堂上,教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