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楼的墙角突出位置承重部位埋设观测点,并绘制观测点分布示意图。观测点埋设过程中由承建方提供必要的协助并注意保护。另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饰装修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有时为了连续观测须进行必要的测点衔接。
2
fΦ16
5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根据设计要求,观测拟采用徕卡DNA03数字水准仪(标称精度±
03mmkm)和配套铟瓦条码尺。根据《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中二等水准测量精度和要求组织施测,往返不符值:±4k;环线闭合差:±4F,(k、F为线路长度)。作业过程中,在特别困难的情况下,适当放宽前后视距差和最低视线高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中相关规定,对沉降观测基准网中工作基点的联测及工作基点稳定性检测、首次值观测应进行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观测。从第二次沉降观测开始,进行单程观测。
沉降观测自始至终遵循“五定”原则。“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确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观测仪器必须经有资质的计量单位予以鉴定。
3
f观测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测量规范的规定,按照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6观测周期及频率
基准点和观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首次观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连续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首次观测完成后,根据图纸“结构设计总说明”中要求:首层施工完毕后观测一次,其后每施工完三层观测一次。主体结构封顶后每隔两个月观测一次,竣工验收以后,第一年不少于四次,第二年不少于二次,以后每年一次,直到下沉稳定为止。当建筑物和构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的裂缝时,及时通知监理及设计单位,并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1次的连续观测,同时应对裂缝进行观测。
建筑物的裂缝观测,应在裂缝上设置可靠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