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趋势:皇权逐渐强化,相权趋于消失的态势
政治: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明:内阁制度1目的: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2措施:①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体制: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大权独揽②设立殿阁大学士和内阁制度:a:原因:集皇帝、宰相于一身的朱元璋独揽决策、行政大权,难免力不从心b:过程:使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议政王大臣一旦作出决议,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限制2过程:①康熙朝: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招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他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②雍正朝: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③乾隆朝:乾隆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3职能: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纸等。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5影响: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