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得迟?”老师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走近文本,读懂了课题,由课题质疑,由文字而文本,由文本而思考,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兴致盎然地紧跟着老师的教学步骤,这样的课堂还怕不热闹吗?课文学完后,老师与学生分角色对话:“孩子,你走到山上看到什么啦?”“山上感觉怎么样?妈妈给你带的小棉袄用上了吗?”这些看似随机的小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三、提问的语言要清晰、准确。老师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有着明确的意图,都是为理解文本服务的,因此问题本身应该表述清晰、准确。如在教学《19熊猫妈妈听电话》(一年级下)一课时,老师问“熊猫妈妈是怎么听电话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模糊,因为文本中没有诸如“高兴地听电话”这样的词句,学生不知老师所云;这个问题也没有准确地表达老师的设计意图,即找出文中“熊猫妈妈去听电话”熊猫妈妈又去听电话”熊猫妈妈再一次去听电话”“,,“这三句话,并体会“去”、“再去”“又一次去”这三个词语表达的含义。因此,学生在回答时多找了熊猫妈妈与三个、
f孩子的对话部分,而不是老师所预设的三句话。四、问题的设置与说话训练巧妙结合。课堂教学中既然老师的提问,就会有学生的回答。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果能够将问题的设置与说话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岂不是能够一举两得?最常见的结合如:老师用“为什么”提问时,给学生的回答设计好模板“因为,所以。”或者是“之所以,是因为。”赵老师用师生分角色对话的形式结合,提高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有时一些抽象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与说话训练相结合,降低难度,如《31掌声》(二年级下)中,残疾女孩范小君经历了两次掌声,这两次掌声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让孩子理解两次掌声蕴含的不同意义呢?这种情感用语言难以名状,即使找到了“鼓励”与“赞赏”这样的词汇,依然难辨彼此。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训练:教学片段当两次掌声响起,师适时引导:师:那掌声热烈、持久,好像在说:()。生1:范小君,你大胆地走上去吧,我们不会嘲笑你的。生2:小君,你真勇敢,我们支持你!师引读第四小节。师:当演讲结束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好像在说:()。生3:小君,你真棒!生4:小君,你真了不起!没想到你的普通话这么好!这样,学生在练习想象说话的同时,解决了问题,深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