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并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而对李贺诗歌创作中色彩的运用,已有许多学者研究,但各成一家之言,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很多学者或单方面论述李贺诗歌中的某些色彩词的运用,或从修辞学等方面论述李贺善于敷色的特征,还有的学者虽总述李贺诗歌色彩运用的特征,但并未深入分析李贺善用色彩的深层次原因,没有将李贺的个性特征抽离出来,本文在探究李贺诗歌中色彩运用的特征基础之上,综合分析形成其独特诗风的深层次原因。
1人生经历
李贺生活在公元790年到816年,他幼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家境困顿。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这一点,是他颇为自豪的,在他的诗歌中多次提到“宗孙”、“宗人”、“皇孙”等。他童年即能词章,再加上自幼便体弱多病,因此母亲对他非常溺爱,这也使得李贺对母亲十分依恋。李贺生平才华横溢,15、16岁时,他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曾一同回访,李
4
f贺写下了有名的《高轩过》诗。可以说,李贺成名是比较早的,对于未来,他是充满了自信的。毕竟,出身较好,才华出众,又受到文坛以及政坛领袖的青睐,这些条件,足以让一个年轻人的自信心膨胀。元和五年初冬,21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一切都朝着理想的方向慢慢实现,然而,命运偏偏促弄这文弱书生,先是把他高高举起,然后抛向低谷,任其心血流淌,置之不理。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一些妒才之人就以此为借口,认为他不应该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否则就是有违孝道。尽管有韩愈为其作文辩解,但仍无济于事,李贺只能黯然离开长安。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终其一生,他都没能从这个阴影中走出来。没有进士身份,与唐代文人的理想人生追求是相左的,尤其是这将使其仕进无望。《孟子》云:“士之仕也,犹农之耕也”,仕进无望就几乎葬送了一个文人的人生价值;那天惠独厚的高贵出生、百不一遇的少年聪慧、人人艳羡的令名远扬、世俗希慕的贵人奖掖都将化为一朝烟云。这一切对一个文弱少年心灵的沉重打击是不难想象的,“哀莫大于心死”,这人生的幻灭感足以压垮一个具有恋母心理倾向的脆弱书生。他作了一系列抒发心中苦闷的诗,在《开愁歌》中他有着这样的呐喊“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