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凉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惊起几只即将归巢的乌鸦,乌鸦发出凄厉刺耳的叫声,在树梢上盘旋。他跨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见到溪边有几户人家。此时夕阳已西下,自己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停顿几分钟后,要求学生睁开眼睛,把他们从这幅深秋晚景图中体验到的感受说出来。学生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凄凉”,有的说“悲苦”,有的说“孤独”,基本上准确地捕捉到了这首元曲的感情基调。就这么轻而易举实现了该课时的知识能力目标。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回忆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分析:世界万物在每个人眼里并非都产生一样的感觉,人高兴时看到什么东西都美丽,而失意时看到的是一片灰色。就比如看落叶,情绪低落者会发出人生苦短,韶华易逝的感慨,情绪勃发者则会大谈春华秋实,金光闪闪的落叶可以“化作春泥更护花”,富有献身精神等等。经我这些形象的语言一点拔,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对这首元曲之绝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形象性的语言,我又轻松完成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这一节课上得如此轻松而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老师恰到好处掌握了授课技巧,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感官,获得了审美的愉悦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
3
f了知识。
二、授课内容注重感染性。
美的事物、现象除了必须具体、形象外,还应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量,吸引人去感受它。“情感是审美想象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在情感的驱使下驰骋想像的翅膀艺术家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接受者也才能更好地解读艺术作品。”情感是审美的动力,审美的体验、效应则是中介。如果没有情感,特别是唤醒审美驱动的情感,审美就只是一种被动的活动,而不能形成主动地创造,深沉的领悟,深刻的体验。正是靠着情感这股凝聚力,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才会产生相契合的“共振”效应。在审美教育中要千方百计“激活”学生的这种情感,就要充分利用审美媒介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要善于融通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事实上,“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教师在深入钻研和具体讲授教材的流程中,心灵必定受到深浅程度不同的感染。激起情波,乃至引起情绪姿态、语气声调的诸种变化。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教师动情的教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