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学字词
一篇新的课文,会有一些生字和不理解的词。我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词,画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翻资料,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等方式,读准生字字音,然后在课后生字条处标好生字的读音、部首和音序,并组两个词语。对不理解的词语,我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四、抓关键
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优美的句子,或者重点句、关键句,一开始并不能完全理解。我要求学生反复读句子,并联系上下文思考: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句话在文章有什么作用?自己还有哪些疑惑?待能够初步理解句子后,要求学生写出自己读后的体验,然后再把句子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几遍,并试着背下来。
五、解习题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就要求学生试着解决课后的思考题。课后思考题的第一题是针对课文主题提出的,第二或者第三题是针对文中关键词、句提出的,最后一题大多是积累词句或者背诵的要求。学生通过预习,一部分习题学生能够找到答案。还有一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要求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还可以书面写下来。
六年级下册第一组《桃花心木》一课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先围绕课后第1题“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动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行预习。然后思考第2题的两个关键句的问题提示问题,“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网络等渠道进行理解,然后完成第3题,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这样学生就进行了一次实效性强的预习活动。
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重庆开县汉丰第六中心小学)
f?编辑鲁翠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