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作者:徐波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第11期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由“教科书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这并不是要忽视教材的重要性或者抛开教材进行教学,矫枉过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材(课本)仍然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教师在教学时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好教材、用足教材,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达成教学目标,实施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达成知识目标
每一版本的教材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利用起来非常方便,也非常有效。在用足教材提供的素材之前,教师们完全不必“舍近求远”去寻找教材之外的素材。例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侵华日军罪行滔天,罄竹难书,怎样才能相对全面地向学生介绍呢?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把日军的罪行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在军事侵略中的罪行;二是在中国占领区内进行殖民统治过程中犯下的滔天罪行。然后,再选取教材中的相关素材和事例,如军事侵略中的罪行主要有:历次事变、细菌战、毒气战和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屠杀惨案;在殖民统治中的罪行有:经济掠夺、奴化教育、扶植傀儡政权等。
二、利用教材进行史料教学
充分利用史料进行教学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有效方法,也是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的正确教学策略。而高考历史学科的命题也越来越具有“史实搭台,史料唱戏”的特点。所以,加强史料教学已是势在必行,而且很多历史教师已经或多或少地在实施了。但是好多教师仍是想着到网络或史学著作中去寻找史料,却没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供的史料,这不能不说是舍近求远,也是对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浪费。例如,在进行《商鞅变法》这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就利用课本中的史料(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21页资料卡片),设计相应的问题,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可设计如下问题:①秦民指的是哪些人?生活在何时?②秦民大悦的原因是什么?③“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局面的出现归功于商鞅的哪些变法内容?④“r